第一财经日报陈汉辞/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希望融合中国与世界的元素,这一点正是最难的,如何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完美融合,是最考验词曲作家的地方。除了中国和世界元素的融合,还有作者在担心版权的问题,按照国际规定,奥运会主题歌的版权是属于奥组委,奥组委可以对其进行改编。
7月中旬的北京,乔治奥·莫罗德一早就兴奋得像一个孩子。早晨10点,当中国音乐学院六楼排练厅的大门被推开时,委婉又略带铿锵之力的中国民族乐器合奏《穆桂英挂帅》便荡漾着出来。为不打断指挥者的情绪,莫罗德轻手轻脚地在后排的乐器间走着,敲敲这个,摸摸那个。二胡、琵琶、扬琴等中国民族乐器,对于这位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两次为奥运会作曲的意大利作曲家来说,还是新鲜的。
“我也来试试。”合奏间隙时,莫罗德忍不住地拿起二胡,学着拉起来,“我拉的声音像是在杀猪。不过,我好像找到了一点点灵感。”莫罗德寻找的灵感,是为了两年之后的奥运会主题歌。从2003年开始,中国便动手征集为2008年奥运会创作的主题歌,虽然成果颇丰,但征集活动仍然在继续,并吸引了莫罗德这样的大腕儿。
尽管并不熟悉中国的乐器,莫罗德还是对中国奥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表示非常愿意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创作美丽的歌曲,使之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最好的歌曲。20年前,莫罗德在餐巾纸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handinhand》,那首歌随后响彻在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各个角落。
现在,他的“竞争对手”并不少。就在当晚,第三届“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揭晓。在16首获奖作品中,既有词作家阎肃、刘青创作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起飞》等作品,也有乐坛新人的倾力之作《oneworldonedream》。这些连同前两届的获奖作品共30多首歌曲,都将成为北京奥运会主题歌的候选者。明年,这种征集活动还将继续举行。
每届奥运会的主题歌创作总像是一个大腕云集的盛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远的朋友》,演唱者是“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曲作者是英国音乐家韦伯,歌剧《猫》就是韦伯的作品。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主题歌的创作,交给了当时全球流行音乐界最出色的音乐制作人DavidForster,歌曲的演唱者也定为获得过奥斯卡和格莱美等多项大奖的流行歌后席琳·狄翁(C e lin e D ion)。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主题歌则交给了一个小女孩妮基。随后的一年里,14岁的她出版唱片《f o l l o w y o u r h e a r t》,从而跃身欧美乐坛首张勇夺销售大碟,被称为“澳洲的小布兰妮”。
“中国目前的情况可能很难像汉城那样出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词曲作家来创作。我们现在回头看看,奥运会主题歌真正流行起来也不过几首歌而已,而我们毕竟还是举国体制。”曾担任两届奥运歌曲征集活动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阎肃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但时间并不等人。随着距离2008年的逼近,各项筹办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而北京奥运会的音乐和歌曲创作工作,正是其中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攻坚任务。”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
从2003年起,北京奥组委就开始举办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这也是北京奥组委目前在歌曲创作方面的主要工作形式。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一届征集活动,将要拓展范围,以火炬接力为主题的歌曲均要进行征集和创作。
“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希望融合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元素,这一点是最难的。”阎肃表示,“说心里话,我都不敢去创作。”尽管如此,征集工作还是收到了参选作品1528件,并以评选的方式产生了33首候选歌曲。
去中国音乐学院本不在莫罗德北京之行之列,“这也是我们昨天参加奥运音乐创作论坛时临时定下来的,让他亲身感受一下中国的音乐。”莫罗德的老朋友、中国钢琴家孔祥东说。
除了中国和世界元素的融合,还有作者在担心版权的问题,按照国际规定,奥运会主题歌的版权是属于奥组委,奥组委可以对其进行改编。“我们还是有很多疑问,第一是这样的合同是一次性上万元,就算是给了稿费,以后的所有权利我们都没有了。第二个问题,这个音乐可以任意改编,改编以后有可能署别人的名。”音乐人李海鹰说。
“根据我们的了解,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磨灭原始作者。不管将来是不是要进行改编,都必须翔实记载原来的出处是哪个作者。”索尼唱片华语音乐亚洲区资深副总裁崔正东说。
北京奥组委一位人士表示,就国际奥组委着作权归属的规定而言,是无法更改的。如果歌曲入选,原始作者还是有署名权,其他的权利归属奥组委也是出于对主题歌一定意义上的保护和使用,“如果这些权利没有归属奥组委,非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企业也使用主题歌的话,这样就乱了套。”
崔正东希望奥组委讨论出一个清楚的方法,比如说原始作者能够得到哪些奖励,“奥组委会做哪些东西,这都必须要明文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