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 :老北京的味道

      我要投稿

从前门往南走,不过一二百米,路西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栅栏。

  初来乍到的人,看那文字,还以为这大栅栏念“dà zhà lan”呢,其实不然,老北京一直管这个地方叫“dà shì lan'r”:“栅”不能读成“炸”,而要读成“什”,发音极轻,在舌头上打个滚就过去了;再在“栏”字后面来个儿化音,一口气念成“大什栏儿”,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念法。虽然字典上没有这个音,可是人家不管,就这么念,你不这么念,还笑话你,说你没文化——跟谁讲理去?所以,到了北京准备逛大栅栏的朋友,一定记住了:这里没有“大炸栏”,只有“大什栏儿”、“大石烂儿”、“大食辣儿”……当你开始这么叫的时候,大栅栏老字号门口着一身灰布马褂儿的伙计和百年小吃店里光着膀子的老饕就会冲你竖起大拇指,表扬你入乡随俗,能融入老北京的传统和文化中……

  其实,这念法特别的大栅栏最早并不叫大栅栏,而叫“廊房四条”——在明人张竹坡那本权威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前门外路西自北向南就只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和四条。而今天,廊房头、二、三条依然“健在”,廊房四条却早已灰飞烟灭——它原来的位置上,矗立的正是流光溢彩的“大栅栏”!

  原来,是从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开始,为了严防盗贼,朝廷下令在京城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后来,这一制度被沿袭下来,到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全北京城的栅栏多达2000多座。其中,大栅栏因为商业繁荣,富商盈地,他们为了自家生意的安全,就出钱把栅栏修得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大,都要好看,也都要坚固。一来二去,人们就管这里叫“大栅栏”了。

  今天的大栅栏,已经不是一条胡同而是“大栅栏街”。这是一条东西走向,长275米、宽9米的繁华步行街。这里,光老字号就密密麻麻地挤着一大堆,像声名显赫的同仁堂国药店,至今仍然生意红火的张一元茶庄,老北京人曾经非常自豪的“头顶马聚源(帽店),脚踩内联升(鞋店),身穿八大祥(8家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祥’字的丝绸店),腰缠四大恒(4个钱庄)”,同样做足下生意的步瀛斋,最早由清宫太监小德张出资经营的宜诚厚,以及张小泉剪刀店、南豫丰烟店、天惠斋鼻烟店、长和厚绒线铺、东升帽店等等,以致老北京有“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之说。而当年上映过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大观楼、老北京著名的戏园子广德楼等,也坐落在这条拥挤的大街上。

  但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大栅栏,不是狭义的大栅栏街,而是指至今仍然保持着明末清初“三纵九横”格局的“大栅栏街区”。其中,“三纵”指的是煤市街、珠宝市街和粮食店街,“九横”则指的是与大栅栏街平行的九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此外,还有一个更广义的“大栅栏地区”。它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南邻珠市口西大街,北接前门西大街。在这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共有大大小小114条胡同,其中不乏名人故居和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王士祯和李渔的故居、梅兰芳出生的屋子,以及安静地点缀在四合院中的上百座会馆。历史上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八大胡同”也掩映在其中……摸索进去,你看到的是古老北京城市肌理的文脉遗存,感受到的是挨挨挤挤的平民式的快乐。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能够让我们一饱口腹之欲的大餐厅和小饭馆,守在这里的大街曲巷……
  


转载请著明信息出自:中国酒吧网 qingba.com.cn

评论:大栅栏 :老北京的味道

推荐火爆酒吧

  • 中国酒吧网视频广告火爆招商中 欢迎至电垂询
  • 一、优势:中国酒吧网品牌已经覆盖全国大小城市
  • 二、特点:专为中国特色酒吧服务,酒吧分类齐全
  • 三、口号:打造中国酒吧网一流休闲时尚消费品牌

推荐火爆酒吧

最近浏览的页面

中国酒吧网 www.qingba.com.cn 手机访问:wap.qingba.com.cn

酒吧投资酒吧管理、酒吧推广、酒吧设计、酒吧人才、时尚娱乐大型电子商务门户

版权所有 © 中国酒吧网 2006-2012